「克里姆林」俄語意思為內城。1156年,多爾戈魯基大公在其分封的領地,涅格林納河和莫斯科河匯合處的鮑羅維茨丘陵上,修築了一個木結構的城堡—克里姆林宮。
1485年,蒙古勢力對俄羅斯的掌控衰微以後,伊凡三世大公大興土木,請來義大利工程師建造紅磚圍牆及城塔。整座宮城平面呈三角形,佔地27.5萬平方米,圍牆外圍砌以朱紅色的雉堞宮牆,長達2235公尺,共有四座城門和十九個尖聳的樓塔。城堡內的教堂、宮殿也在16、17世紀紛紛落成。即便在18世紀彼得大帝將首都遷往聖彼得堡之後,莫斯科的克里姆林仍保有它神聖的地位,沙皇的加冕典禮一律在此舉行。
1918年蘇聯政府將首都遷回莫斯科,克里姆林在政治上的地位更重要,不但是歷任領導的住處及辦公處,更是軍事指揮中心。1930~1955年對外關閉長達25年,開放參觀之後仍處處防衛森嚴,抹不去神秘的色彩。在199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更具吸引的是融合了俄羅斯、拜占廷、巴羅克、希臘和羅馬等不同建築風格的建築群。
▼ 庫塔菲羅塔樓 The Kutafiya Tower (Predmostnaya)
玻璃屋是安檢站,入宮前要先通過X光掃瞄
▼ 庫塔菲羅塔樓是唯一一個不在克里姆林宮宮牆內的塔樓,因它建在護城河的彼岸。
建於1516年,是最矮的18公尺兩層式的塔樓,1685年加了上層的花窗,
現為克里姆林宮的主要入口。
▼ 與城牆上的聖三一塔The Trinity (Troitskaya) Tower
以聖三一橋相連接,塔樓頂有顆巨大的五角星。
▼ 通過塔樓底下厚實牆壁的圓拱門,就是克里姆林宮了。
英明神武但一臉無奈的亞兵哥,眼神在說不忿,被當成是佈景版!
▼ 這幾個金球屋頂是大皇宮,不開放參觀。
步入宮門,便是教堂廣場。廣場上除了最亮眼的三座金頂大教堂之外,還有...
▼ 「伊凡大帝鐘樓」(Bell Tower of Ivan the Great)本意是為教堂廣場上的三座東正教大教堂:聖母升天大教堂、天使長大教堂和報喜大教堂而建,因它們都沒有自己的鐘樓。鐘塔是克里姆林宮中最高的建築物,因此也作為防衛性的觀察塔。每個圓拱窗口都掛上一個鐘,共有22個,其中有4個特別大。
亦可看到這景點由兩個部份組成,鐘塔旁四層樓建築的聖母領報鐘樓,比鐘塔
晚30年興建,中央的一個64噸聖母領報大鐘,每逢沙皇去世時會敲3下以示哀悼。
▼ 鐘塔在1505~1508年由義大利建築師設計,興建時只高60米。1532~1543年彼得羅夫•馬里在鐘樓的主體上又加上了八角形的鐘樓,高度增至81米。
並下令俄羅斯境內不准再建任何比這座鐘樓更高的建築物,直至很後期1882年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的出現。
塔本身由三個八角形柱體朝上方逐漸縮小,頂頭有金色圓頂及七米高的十字架。
從外牆每一節的紋飾可分別出1505~1600不同時期所建。
這座用石建的鐘塔結構非常堅固,在1812年拿破崙佔領莫斯科失敗,
退兵前曾下令將鐘塔摧毀。但周圍建築應聲倒下的時候,鐘塔仍屹立不搖。
▼ 天使長大教堂(Archangel Cathedral),也稱大天使長米迦勒大教堂。
自1340年起,這裡就是埋葬莫斯科公爵及貴族門的墓地。直到1505年,即將辭世的伊凡三世下令建造天使長大教堂,請來威尼斯的建築師設計及施工,費時3年完成。
▼ 天使長大教堂不但展豐富現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風格特徵,同時也代表著回歸俄羅斯大型十字教堂的傳統形式。一系列的飛簷、拱和壁柱,把外部的牆壁一一區隔,「海扇」的主題更避使牆顯得十分突出。
▼ 從前這裡是沙皇們祭祀祖先的聖地,凡是有重要的彌撒儀式,都在這裡一併舉行,
但在1712年遷都聖彼得堡之後沙皇就不再安葬於此。
▼ 進入天使長大教堂就是為了一睹恐怖的棺木及南北面的壁畫,內容敘述
大天使米迦勒幫助莫斯科大公擊退蒙古人的英勇事蹟。
▼ 天使長大教堂 . . . . . ▼ 聖母解袍教堂
...
▼ 從多稜宮(左)及聖母解袍教堂(右)之間出現了這座與眾不同的11支蔥形金頂柱柱身以紅綠兩色磁磚拼花裝飾的「特列姆宮」,是1635~1637年由羅曼王朝第一位沙皇所興建。
▼ 報喜大教堂 Cathedral of the Annunciation 建於1484-1489年。屋頂全為渡金,初建造時只有三個圓屋頂,16世紀下半葉重建時增至七個。。
階梯之上的小平台是宣讀沙皇諭旨的場所,教堂是沙皇家族舉辦活動的專用教堂,舉凡命名日、洗禮、婚禮等都在此座教堂舉行。
▼ 與報喜大教堂相連的「克里姆林大宮殿」the Grand Kremlin Palace,
克里姆林大宮殿之「大」,從外圍看才能感受得到。
▼「多稜宮」(Terem Palace),因東面牆上的許多稜形刻飾而得名,是在克里姆林宮最古老的一座石造宮殿。
十五世紀時由擊退蒙古人的沙皇伊凡三世請來意大利建築師興建。可惜原建築在1930年被史太林毀壞,於1994年重新修復。
▼ 多稜宮南側有一座石階稱為「紅色大階梯」,在沙皇登基典禮時,
從這裡緩緩步下,走向舉行儀式的聖母升天大教堂,
1812年拿破崙亦是站在這樓梯上觀看整個莫斯科毀於大火。
▼ 十二使徒教堂(Church of the 12 Apostles)是克里姆林宮在十七世紀最重要的增建工程,五個不是金色圓頂的十二使徒教堂是最細小的教堂。
▼ 「主教宮及十二使徒教堂」,莫斯科主教自從14世紀就住在克里姆林宮內,1653年,尼康(Nikon)主教希望建造一個更為宏偉的居所,與沙皇的權威和輝煌競爭。於是尼康牧首修建十二使徒教堂,亦是其官邸主教宮的一部分。以磚石打造,其設計和細部的裝飾源於佛拉基米爾十二世紀的石灰石教堂。主教宮本身即是令人讚歎的巨大建築體。而被設置在高聳拱門頂端的十二使徒教堂,更是加強與豐富了這棟宗教建築物的整體性與宗教意涵。1656年將這座大教堂敬獻給使徒腓力,1680年又將這座大教堂敬獻給十二使徒。
▼ 斯拉夫式建築的聖母升天大教堂(Cathedral Of Assumption),又名多明辛大教堂 (Cathderal Of The Dormition),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在1475年至1479年,由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下令建造,委任來自意大利建築師興建,設計手法及內部構造,
完全按照東正教傳統建築模式,但同時揉合了俄羅斯及意大利的建築風格。
這座聖母升天大教堂,其歷史價值更甚於其宗教意義。教堂內的南、北及西側是歷任都主教及宗主教的陵寢,在彼得大帝廢除大主教之前,這裡也是歷屆俄羅斯東正教教主舉行葬禮的地方。大主教的授職典禮、歷屆沙皇加冕及重要法令頒布等重大慶典儀式,
都在聖母升天大教堂舉行,無疑的,它也是國家最主要的總領教堂。
此外,俄羅斯正教會大部分牧首和莫斯科都主教都安葬於此。
▼「南面大門」是皇室成員進出教堂專用的大門,拱門上的壁畫為17世紀作品,
無論壁畫或是拱門石雕都令人驚艷。
▼ 聖母升天大教堂內的牆壁和廊柱,繪滿聖母瑪利亞的壁畫,一張雕刻得精美絕倫旳木製御座,屬於十六世紀的伊凡雷帝,他是首次在這裡舉行加冕,此後歷代沙皇紛而效尤。
除此之外,在教堂前排有三個寶座,分別是恐怖伊凡、主教或大主教、歷代沙皇在舉行儀式時的座位,無論是以木刻、石雕或黃金鑲嵌,都顯得非常華麗。在教堂東、西、南、北四個角落還有幾位大主教的墳墓,除了歷史最古老(1339年)的大主教彼得棺墓之外,
位於南側大門旁的大主教飛利浦之墓也非常受人注目。(不准拍攝)
▼ 重40噸的「炮王」(Tsar Cannon),據說從1540年恐怖伊凡大帝開始鑄造,
直到1586年才完工。炮管口徑達90公分,長度達5.34公尺,兩三個人也可塞進去。
▼ 炮王當然要有豪華的炮車來載著,炮架上刻滿精美的浮雕,前頭是一頭雄獅哩。
炮管刻有沙皇費多爾一世的騎馬像。(下圖)
炮王前面的四顆大炮彈,每顆重達2000公斤。這口炮因太大及太重而從未用過,
但奇怪,炮口向正對面俄羅斯政府辦公大樓(元老院)三樓普京在辦公的地方。
▼ 俄羅斯古典主義式建築的「元老院」Сеиат,曾是列寧及家人的住所及辦公室,
史太林也曾在這裡指揮紅軍參與二次世界大戰。
1991年蘇聯解體後轉為俄羅斯總統府,三樓是總統普京辦公室,
其餘樓層則是其他政府人員使用。看建築物前的車輛,不要走得太近啊!
▼ 「沙皇鐘」(Tsar Bell)採用鉛、錫和青銅於1733至1735年間鑄造,
是全世界最大的鐘。這個大鐘,由橄欖葉葉朵組成飾帶環繞於鐘唇外緣,
鐘的表面鑄出沙皇阿列克謝和女皇安娜的浮雕像,以及有讚美的詩歌。
▼ 大鐘鑄成至今從未被掛上鐘樓,亦不曾響過,卻在1737一次克里姆林宮大火中,
因燒紅了的大鐘被人情急之下用水撲救而頓時裂了一大塊,
那塊重達近十二噸剝落的大碎片,與沙皇鐘放在一起,任其荒廢。
到了1835年,沙皇尼古拉才命人將它放在現在位置的基座上。
▼ 鮮黃飾以白邊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軍械館(Arsenal),1812年拿破崙兵敗撤軍時,
俄軍從拿破崙手中繳獲數十管鐵炮,沿牆擺放的就是其中一部份。
▼ 國會大廈(Kremlin Palace of Congresses)是1959~1961赫魯曉夫年代蓋的新建築,作為共產黨代表大會和會議廳,功能類似人民大會堂,地底下還有5層的啊。
內有2500個座位的大宴會廳和6000個座位的大禮堂,也是現代化的劇院,
號稱俄羅斯第二大劇院。
1992年,建築物更名為國家克里姆林宮(Kremlin’s State Palace),
而今天就被視作一個公共建築及大劇院。
這棟巨大建築物為混凝土、金屬和玻璃的混合,被認為是蘇聯時代最大的技術成就,
建築師還得了1962年列寧獎哩,儘管這個現代建築與宮內建築群很不搭。
▼ 俄羅斯雙頭鷹國徽
1812年,拿破崙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企圖在短時間內殲滅俄軍,佔領莫斯科,並迫使俄國投降。戰爭開始時,拿破崙軍隊在數量佔優勢的情況下,俄軍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國迫近莫斯科,俄軍司令庫圖佐夫採取堅壁清野,燒毀糧草的戰略,並撤退居民,率軍暫時撤離莫斯科。拿破崙在佔領莫斯科一個月後,仍無法迫使俄國投降,反而令自己孤軍陷入重圍,於是下令撤離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崙軍隊不能適應俄國嚴酷的冬天,加上饑餓和俄軍的反擊,終致潰敗。拿破崙入侵俄國時多達六十萬的的部隊大部分被殲滅,最後只剩下不足萬人逃出俄國國境。1485年,蒙古勢力對俄羅斯的掌控衰微以後,伊凡三世大公大興土木,請來義大利工程師建造紅磚圍牆及城塔。整座宮城平面呈三角形,佔地27.5萬平方米,圍牆外圍砌以朱紅色的雉堞宮牆,長達2235公尺,共有四座城門和十九個尖聳的樓塔。城堡內的教堂、宮殿也在16、17世紀紛紛落成。即便在18世紀彼得大帝將首都遷往聖彼得堡之後,莫斯科的克里姆林仍保有它神聖的地位,沙皇的加冕典禮一律在此舉行。
1918年蘇聯政府將首都遷回莫斯科,克里姆林在政治上的地位更重要,不但是歷任領導的住處及辦公處,更是軍事指揮中心。1930~1955年對外關閉長達25年,開放參觀之後仍處處防衛森嚴,抹不去神秘的色彩。在199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更具吸引的是融合了俄羅斯、拜占廷、巴羅克、希臘和羅馬等不同建築風格的建築群。
▼ 庫塔菲羅塔樓 The Kutafiya Tower (Predmostnaya)
玻璃屋是安檢站,入宮前要先通過X光掃瞄
▼ 庫塔菲羅塔樓是唯一一個不在克里姆林宮宮牆內的塔樓,因它建在護城河的彼岸。
建於1516年,是最矮的18公尺兩層式的塔樓,1685年加了上層的花窗,
現為克里姆林宮的主要入口。
▼ 與城牆上的聖三一塔The Trinity (Troitskaya) Tower
以聖三一橋相連接,塔樓頂有顆巨大的五角星。
▼ 通過塔樓底下厚實牆壁的圓拱門,就是克里姆林宮了。
英明神武但一臉無奈的亞兵哥,眼神在說不忿,被當成是佈景版!
▼ 這幾個金球屋頂是大皇宮,不開放參觀。
步入宮門,便是教堂廣場。廣場上除了最亮眼的三座金頂大教堂之外,還有...
▼ 「伊凡大帝鐘樓」(Bell Tower of Ivan the Great)本意是為教堂廣場上的三座東正教大教堂:聖母升天大教堂、天使長大教堂和報喜大教堂而建,因它們都沒有自己的鐘樓。鐘塔是克里姆林宮中最高的建築物,因此也作為防衛性的觀察塔。每個圓拱窗口都掛上一個鐘,共有22個,其中有4個特別大。
亦可看到這景點由兩個部份組成,鐘塔旁四層樓建築的聖母領報鐘樓,比鐘塔
晚30年興建,中央的一個64噸聖母領報大鐘,每逢沙皇去世時會敲3下以示哀悼。
▼ 鐘塔在1505~1508年由義大利建築師設計,興建時只高60米。1532~1543年彼得羅夫•馬里在鐘樓的主體上又加上了八角形的鐘樓,高度增至81米。
並下令俄羅斯境內不准再建任何比這座鐘樓更高的建築物,直至很後期1882年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的出現。
塔本身由三個八角形柱體朝上方逐漸縮小,頂頭有金色圓頂及七米高的十字架。
從外牆每一節的紋飾可分別出1505~1600不同時期所建。
這座用石建的鐘塔結構非常堅固,在1812年拿破崙佔領莫斯科失敗,
退兵前曾下令將鐘塔摧毀。但周圍建築應聲倒下的時候,鐘塔仍屹立不搖。
▼ 天使長大教堂(Archangel Cathedral),也稱大天使長米迦勒大教堂。
自1340年起,這裡就是埋葬莫斯科公爵及貴族門的墓地。直到1505年,即將辭世的伊凡三世下令建造天使長大教堂,請來威尼斯的建築師設計及施工,費時3年完成。
▼ 天使長大教堂不但展豐富現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風格特徵,同時也代表著回歸俄羅斯大型十字教堂的傳統形式。一系列的飛簷、拱和壁柱,把外部的牆壁一一區隔,「海扇」的主題更避使牆顯得十分突出。
▼ 從前這裡是沙皇們祭祀祖先的聖地,凡是有重要的彌撒儀式,都在這裡一併舉行,
但在1712年遷都聖彼得堡之後沙皇就不再安葬於此。
▼ 進入天使長大教堂就是為了一睹恐怖的棺木及南北面的壁畫,內容敘述
大天使米迦勒幫助莫斯科大公擊退蒙古人的英勇事蹟。
▼ 天使長大教堂 . . . . . ▼ 聖母解袍教堂
...
▼ 從多稜宮(左)及聖母解袍教堂(右)之間出現了這座與眾不同的11支蔥形金頂柱柱身以紅綠兩色磁磚拼花裝飾的「特列姆宮」,是1635~1637年由羅曼王朝第一位沙皇所興建。
▼ 報喜大教堂 Cathedral of the Annunciation 建於1484-1489年。屋頂全為渡金,初建造時只有三個圓屋頂,16世紀下半葉重建時增至七個。。
階梯之上的小平台是宣讀沙皇諭旨的場所,教堂是沙皇家族舉辦活動的專用教堂,舉凡命名日、洗禮、婚禮等都在此座教堂舉行。
▼ 與報喜大教堂相連的「克里姆林大宮殿」the Grand Kremlin Palace,
克里姆林大宮殿之「大」,從外圍看才能感受得到。
▼「多稜宮」(Terem Palace),因東面牆上的許多稜形刻飾而得名,是在克里姆林宮最古老的一座石造宮殿。
十五世紀時由擊退蒙古人的沙皇伊凡三世請來意大利建築師興建。可惜原建築在1930年被史太林毀壞,於1994年重新修復。
▼ 多稜宮南側有一座石階稱為「紅色大階梯」,在沙皇登基典禮時,
從這裡緩緩步下,走向舉行儀式的聖母升天大教堂,
1812年拿破崙亦是站在這樓梯上觀看整個莫斯科毀於大火。
▼ 十二使徒教堂(Church of the 12 Apostles)是克里姆林宮在十七世紀最重要的增建工程,五個不是金色圓頂的十二使徒教堂是最細小的教堂。
▼ 「主教宮及十二使徒教堂」,莫斯科主教自從14世紀就住在克里姆林宮內,1653年,尼康(Nikon)主教希望建造一個更為宏偉的居所,與沙皇的權威和輝煌競爭。於是尼康牧首修建十二使徒教堂,亦是其官邸主教宮的一部分。以磚石打造,其設計和細部的裝飾源於佛拉基米爾十二世紀的石灰石教堂。主教宮本身即是令人讚歎的巨大建築體。而被設置在高聳拱門頂端的十二使徒教堂,更是加強與豐富了這棟宗教建築物的整體性與宗教意涵。1656年將這座大教堂敬獻給使徒腓力,1680年又將這座大教堂敬獻給十二使徒。
▼ 斯拉夫式建築的聖母升天大教堂(Cathedral Of Assumption),又名多明辛大教堂 (Cathderal Of The Dormition),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在1475年至1479年,由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下令建造,委任來自意大利建築師興建,設計手法及內部構造,
完全按照東正教傳統建築模式,但同時揉合了俄羅斯及意大利的建築風格。
這座聖母升天大教堂,其歷史價值更甚於其宗教意義。教堂內的南、北及西側是歷任都主教及宗主教的陵寢,在彼得大帝廢除大主教之前,這裡也是歷屆俄羅斯東正教教主舉行葬禮的地方。大主教的授職典禮、歷屆沙皇加冕及重要法令頒布等重大慶典儀式,
都在聖母升天大教堂舉行,無疑的,它也是國家最主要的總領教堂。
此外,俄羅斯正教會大部分牧首和莫斯科都主教都安葬於此。
▼「南面大門」是皇室成員進出教堂專用的大門,拱門上的壁畫為17世紀作品,
無論壁畫或是拱門石雕都令人驚艷。
▼ 聖母升天大教堂內的牆壁和廊柱,繪滿聖母瑪利亞的壁畫,一張雕刻得精美絕倫旳木製御座,屬於十六世紀的伊凡雷帝,他是首次在這裡舉行加冕,此後歷代沙皇紛而效尤。
除此之外,在教堂前排有三個寶座,分別是恐怖伊凡、主教或大主教、歷代沙皇在舉行儀式時的座位,無論是以木刻、石雕或黃金鑲嵌,都顯得非常華麗。在教堂東、西、南、北四個角落還有幾位大主教的墳墓,除了歷史最古老(1339年)的大主教彼得棺墓之外,
位於南側大門旁的大主教飛利浦之墓也非常受人注目。(不准拍攝)
▼ 重40噸的「炮王」(Tsar Cannon),據說從1540年恐怖伊凡大帝開始鑄造,
直到1586年才完工。炮管口徑達90公分,長度達5.34公尺,兩三個人也可塞進去。
▼ 炮王當然要有豪華的炮車來載著,炮架上刻滿精美的浮雕,前頭是一頭雄獅哩。
炮管刻有沙皇費多爾一世的騎馬像。(下圖)
炮王前面的四顆大炮彈,每顆重達2000公斤。這口炮因太大及太重而從未用過,
但奇怪,炮口向正對面俄羅斯政府辦公大樓(元老院)三樓普京在辦公的地方。
▼ 俄羅斯古典主義式建築的「元老院」Сеиат,曾是列寧及家人的住所及辦公室,
史太林也曾在這裡指揮紅軍參與二次世界大戰。
1991年蘇聯解體後轉為俄羅斯總統府,三樓是總統普京辦公室,
其餘樓層則是其他政府人員使用。看建築物前的車輛,不要走得太近啊!
▼ 「沙皇鐘」(Tsar Bell)採用鉛、錫和青銅於1733至1735年間鑄造,
是全世界最大的鐘。這個大鐘,由橄欖葉葉朵組成飾帶環繞於鐘唇外緣,
鐘的表面鑄出沙皇阿列克謝和女皇安娜的浮雕像,以及有讚美的詩歌。
▼ 大鐘鑄成至今從未被掛上鐘樓,亦不曾響過,卻在1737一次克里姆林宮大火中,
因燒紅了的大鐘被人情急之下用水撲救而頓時裂了一大塊,
那塊重達近十二噸剝落的大碎片,與沙皇鐘放在一起,任其荒廢。
到了1835年,沙皇尼古拉才命人將它放在現在位置的基座上。
▼ 鮮黃飾以白邊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軍械館(Arsenal),1812年拿破崙兵敗撤軍時,
俄軍從拿破崙手中繳獲數十管鐵炮,沿牆擺放的就是其中一部份。
▼ 國會大廈(Kremlin Palace of Congresses)是1959~1961赫魯曉夫年代蓋的新建築,作為共產黨代表大會和會議廳,功能類似人民大會堂,地底下還有5層的啊。
內有2500個座位的大宴會廳和6000個座位的大禮堂,也是現代化的劇院,
號稱俄羅斯第二大劇院。
1992年,建築物更名為國家克里姆林宮(Kremlin’s State Palace),
而今天就被視作一個公共建築及大劇院。
這棟巨大建築物為混凝土、金屬和玻璃的混合,被認為是蘇聯時代最大的技術成就,
建築師還得了1962年列寧獎哩,儘管這個現代建築與宮內建築群很不搭。
▼ 俄羅斯雙頭鷹國徽
《1812序曲》是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根據上述史實寫成的一部管弦樂作品,於1882年8月20日在基督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1812序曲》以一段低沉的教堂讚歌為前奏,回憶了當年俄國在教堂禮拜時的宣戰。主旋律部分首先是一段表現部隊行軍的主題,用法國號演奏。法國國歌《馬賽曲》代表戰爭初始法軍的勝利及1812年9月佔領莫斯科。接着的主題是俄羅斯民族舞蹈,慶祝擊退拿破崙的戰役,漸弱的旋律代表1812年10月末法軍從莫斯科撤退,炮擊聲象徵俄軍將敵人逼退至法國邊境。戰爭進入尾聲,樂曲回到前奏的讚歌部分,這次是整個管弦樂隊一齊演奏,並加入勝利的響亮鐘聲,示意俄國從法國佔領中被解放。最後,俄國國歌在炮聲及鐘聲中響起,把樂曲推至最高點。
支大炮好重型!
回覆刪除炮彈仲大啊,大過個炮口!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