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6日

莎哥斯基古城-城外

古城對面這堆建築物只是餐廳而矣,新建的,背後沒有歷史故事。

2013年10月24日

莎哥斯基古城 Sergiev Posad

「金環古城」中的沙哥斯基古城,仍保留著14世紀古樸情懷,
1993年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UNESCO)名冊。

東正教自十世紀傳入俄羅斯成為國教,1345年聖僧莎加斯興建俄羅斯最大的東正教修道院—聖三一修道院(St Sergius Monastery),自此沙哥斯基
成為俄羅斯東正教的聖地,每年無數的信徒及遊客峰湧而至。

2013年10月22日

紅場/國家歷史博物館

「紅」在俄羅斯文有「美麗」或解作「歡欣慶祝」的意思。這塊位於克里姆林城牆外長約500公尺寬約150公尺的「美麗的廣場」,早在1434年就已是熱鬧的市集。1493年克里姆林遭到極大火災之後,伊凡三世下令將方圓240公尺以內的建築物全部剷平。1658年「紅場」正式成為廣場的名字,所有特別的慶典、宗教節日等,民眾都會聚集在紅場上,這種慶祝儀式逐漸形成傳統。1918年革命以後,首都遷回莫斯科,自此紅場又與共產黨的政治涵義緊緊密合,紅場的政治意味更強。


2013年10月20日

克里姆林宮

「克里姆林」俄語意思為內城。1156年,多爾戈魯基大公在其分封的領地,涅格林納河和莫斯科河匯合處的鮑羅維茨丘陵上,修築了一個木結構的城堡—克里姆林宮。

1485年,蒙古勢力對俄羅斯的掌控衰微以後,伊凡三世大公大興土木,請來義大利工程師建造紅磚圍牆及城塔。整座宮城平面呈三角形,佔地27.5萬平方米,圍牆外圍砌以朱紅色的雉堞宮牆,長達2235公尺,共有四座城門和十九個尖聳的樓塔。城堡內的教堂、宮殿也在16、17世紀紛紛落成。即便在18世紀彼得大帝將首都遷往聖彼得堡之後,莫斯科的克里姆林仍保有它神聖的地位,沙皇的加冕典禮一律在此舉行。

1918年蘇聯政府將首都遷回莫斯科,克里姆林在政治上的地位更重要,不但是歷任領導的住處及辦公處,更是軍事指揮中心。1930~1955年對外關閉長達25年,開放參觀之後仍處處防衛森嚴,抹不去神秘的色彩。在199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更具吸引的是融合了俄羅斯、拜占廷、巴羅克、希臘和羅馬等不同建築風格的建築群。

▼ 庫塔菲羅塔樓 The Kutafiya Tower (Predmostnaya)
玻璃屋是安檢站,入宮前要先通過X光掃瞄

2013年10月18日

聖巴素大教堂/GUM百貨商場


造型如童話故事蛋糕屋的聖巴素大教堂,又名華西里大教堂,
美麗、具東方色彩的洋蔥式拱頂,洋溢傳統俄羅斯風格。
教堂本身也代表俄羅斯在磚造建築的傑作,因俄羅斯傳統是木造建築。

2013年10月16日

全俄展覽中心


全俄展覽中心(ВВЦ),原稱「全聯盟農業展覽館」(ВСХВ),1935年開始興建,1939年對外開放,1941年因蘇德戰爭爆發暫停。1948年開始重新建造,1954年復開。

1958年5月28日改稱為「經濟成就展覽館」(ВДНХ,莫斯科地鐵仍使用這個名稱為站名),前蘇聯時代把農業、工業和科技等方面的展覽綜合為一,以宣示社會主義經濟成果的地方。

2013年10月14日

基督救世主大教堂


面前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雖是1994年的翻版貨,
但它一段段坎坷的前世今生,卻令人唏噓不已。

2013年10月11日

莫斯科大學


莫斯科大學是俄羅斯最歷史悠久及佔地最廣的學府,1755年1月25日俄羅斯女沙皇伊莉莎白(1741—1762)下令建立,俄國會在1月25日慶祝學生節。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is the oldest and largest university in Russia.
Russian Empress Elizabeth decreed its creation on January 25, 1755.
Today, January 25 is still celebrated as Students' Day in Russia.

2013年10月8日

羅斯特拉燈塔柱/阿羅拉號戰船



瓦西里島上,有兩根很顯眼紅色高約32公尺的羅斯特拉燈塔柱
及前證券交易所,是哥德復興式建築。


2013年10月3日

彼得與保羅大教堂


彼得堡要塞中最早開始建造、同時也是最華麗的建築,就是這座聖彼得與聖保羅大教堂。在聖彼得堡作為首都的200年間,它成為皇室陵寢,所有皇室成員及羅曼諾夫家族死後都葬於此。

2013年10月2日

彼得保羅要塞

彼得堡要塞坐落在市中心涅瓦河右岸,1703年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島上奠基,它與聖彼得堡同齡。後幾經擴建,建成了這座多角型的堡壘。

三年後的1706年,瑞士的建築師 Domenico Trezzini,將原來的木造結構改為更堅固的石造圍牆,彼得堡要塞從此屹立不搖地據守在涅瓦河口。

在1703年與瑞典的戰爭尚未結束時,彼得大帝親自選擇了這處易於防禦的地點,目的是要嚴格控管從波羅的海進入涅瓦河的船隻。

諷刺的是,要塞原來建造的目的是抵禦外敵,卻在1718至1917年間,沙皇將該要塞作為國家監獄,成為歷史上許多著名的革命志士和民主主義者,被囚禁、施行酷刑或執行槍決的場所。

另外,在幾次涅瓦河氾濫時,彼得堡羅要塞充當起警報系統,以炮聲通知民眾。從18世紀起,每日中午12時,會向空中發射一枚空炮彈,向全城居民報時,這一習俗流傳至今。

2013年10月1日

聖埃索大教堂 / 青銅騎士



如同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提到聖彼得堡,自然會想到雄偉壯觀的聖埃薩大教堂St.Issac's Catherdral。每年將近90個不同的儀式在此舉行,最多可容納14000人,堪稱聖彼得堡最宏偉的教堂。

彼得夏宮

坐落於芬蘭灣旁的【彼得夏宮】(Peterhof),不但展現宮殿建築、花園造景等靜態的藝術成就,更強調卓越的水利工程技術,建造之初規劃複雜的地下水管線路而造就數十座噴泉,成為這裡最特別的景觀。

1709年彼得大帝對瑞典的戰爭勝利之後,他決定建造一座龐大的宮殿來犒賞自己,並炫耀戰爭的成果。從1714年到1723年之間,他聘請了超過5000個勞工、軍人來施工,加上建築師、水利工程師、花園造景設計師等協力合作,造就了這個壯觀的花園宮殿。

18~19世紀,彼得夏宮一直都是沙皇家族夏天的居所,整個區域分成「上花園」(The Upper Gardens)和「下花園」(The Lower Park)兩大區域,上花園為英式庭園設計,下花園為面海的園區,兩大園區以大宮殿(The Great Palace)居中隔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