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0日

小砲臺+天后宮

三級古蹟
安平小砲臺建於道光二十年(西元一八四年),是位置最西南的一座砲臺,因規模較小,所以被稱為「小砲臺」。
歷史
道光二十年庚子(西元一八四0),中英鴉片戰爭,清廷為防止英軍窺伺台灣,加強台灣城(即安平古堡)防務。姚瑩在查勘了全臺的砲臺形勢後,上呈《臺灣十七日設防圖說狀》,其中在安平大港新設砲台就佔了四座,安平小砲台就是現存其中的一座(另一座為四草砲台)。
安平天后宮
歷史
1661年時,鄭成功自福建湄州嶼請了三尊的神像,做為護軍之用處。
1664年時,鄭成功攻台逼荷蘭人獻城投降後,1668年在安平海邊建起了廟隅,奉祀媽祖。在1874年改稱「天后宮」。
1895年日本軍隊入台,將逃不了的清兵包圍在媽祖宮內屠殺快60人,埋屍在廟後,當地居民害怕冤魂,所以不敢燒金,於是香火冷落、廟宇荒廢。
天后宮荒廢後,日人將安平天后宮原址作為安平學校用地,將天后宮拆除。廟內神像分別暫奉祀於安平其他的廟中,大媽祀於廣濟宮,二媽祀於靈濟殿,三媽祀於妙壽宮。
在民國五十五年天后宮重建於現址。
安平天后宮為安平地區最大的廟宇之一,佔地約兩百多坪。廟前為一廣大的停車場,右邊為香客大樓,供香客來此休憩、住宿之用。天后宮後方為安平最有名的安平古堡,左邊前方有一小公園,在平日時,就有許多的老人家來此下棋、談天、休息。
 穿過天后宮樓牌不遠處, 就是安平老街
  沿途看到的廟宇
2011/03/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