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5日

北角春秧街

郭春秧─北角春秧街的發展商
am730 (2012年01月19/20日)

香港北角有條春秧街,曾經是東區著名的街市。當年這裡最具特色的風景,是一輛電車夾在兩列排檔之間的人潮之中。

這條街與稻米無關,它的名字來自當地的開發商郭春秧。郭春秧又名郭禎祥,福建同安人。父親早逝,由母親撫養成人。16歲遠渡南洋,到荷屬東印度梭羅埠投靠伯父郭河東,在糖廠當學徒。郭春秧聰穎勤奮,很快就學會以機器製糖的技術。他親自改造傳統的榨糖設備和煮糖爐灶,成功提高生產效益,並因此晉升為經理。自此之後,郭春秧不斷拓展甘蔗的種植面積,同時擴建糖廠,引進先進製糖機器。不到幾年,郭春秧躍居當地四大糖商之一,他的春秧公司旗下的糖廠遍布荷屬東印度各埠,成為荷蘭糖商的勁敵。

郭春秧在南洋發跡之後,曾經回福建大力投資。他先後建設農場、糖廠和貿易行;又捐建小學,免費讓學生上學。同安一帶多年水利失修,旱災水災接踵而來,民不聊生。郭春秧捐出巨款創辦「嵩江孔聖大道會」,以儒家精神救濟鄉民;並且鋪路造橋,贈醫施藥,徹底解決了家鄉的困境。在家鄉大展拳腳期間,郭春秧開始涉足地產,參與廈門鼓浪嶼的開發建設,並準備到香港擴展糖業和地產兩方面的業務。 郭春秧回鄉創立的華祥糖廠,是福建第一間機器製糖廠,對當地糖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力。他從台灣引入甘蔗到福建栽種,與日治台灣結下了商緣。後來日本關東大地震,郭春秧捐出巨資賑災,深得日本政府嘉許。

1921年,郭春秧向香港政府投得北角電廠旁一幅面積達7萬5千平方呎的土地,計劃填海後興建糖廠。結果填海工程因兩次罷工而一再延誤,其間糖價不斷下跌,郭春秧惟有另覓出路,將填好的土地轉為地產項目。1930年代,郭春秧在北角新填地上開發300間店舖。政府將其中一條街命名為「春秧街」,以表揚郭春秧對當地的貢獻。

另外,臨海與電氣道相接的爪哇道,則得自郭氏興建的爪哇運糖碼頭。爪哇道後來改名為渣華道,坊間亦好以渣華糖商稱呼郭春秧。郭春秧在北角打造的新填地,是閩僑在香港發展地產的第一個大型項目。自1930年代起,大量閩僑遷入北角,形成一個俗稱「小福建」的社區,使原本供海浴玩樂的城市邊陲地帶,一變而為丁財兩旺的社區。郭春秧在香港成功拓展地產市場後,轉移到台灣投資茶業,並創辦茶廠和茶行,實行自產自銷。當時台北每年出口茶葉20萬箱,郭春秧佔了7萬多箱,成為日治台灣舉足輕重的商人。

劉智鵬作者為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兼香港地方志基金會秘書長。



為第一段作個補充,今天的春秧街仍是以「價平」及「貨齊」為東區知名街市。而一輛電車夾在兩列排檔之間的獨特風景,現在情況依然。排檔佔了行人道,行人被迫在馬路上行走,電車的叮叮響聲作提醒,行人左閃右避來配合。

▼ 相片順序從尾二站駛回電車總站,這已是整條春秧街
 


 


 


 








 


  


  

▼ 這張長椅是多功能的,晚上會變成一張單人床,四面通風,爽!
翻風落雨的話,頭尾掛番張膠布,又掂晒!
  


  

當有些人一廂情願希望此情此景可以繼續保留,是香港特色或集體回憶云云。
設身處地,若你是那些行人,你會常常為自己的反應快、身手好、避得到而心情大好嗎? 在這條路上行,絕不好受。更不堪的是,若你的家是位處這條街上,又會如何睇法?

記起在中環上班的上一份工,有一位女同事,嫁後就搬進這條街中間她夫家的住處,是兩個相連的獨立單位。她抱怨說,好一點的高跟鞋子都已收起了,亦很怕裙子會被踐污,這條污糟濕漉的街道是她回家必經之路,奈何?

惡劣的環境激發起奮鬥自強的那股動力真不能小看啊,從她為了搬離這個地方而買了第一層樓開始,如是者不停地樓換樓,到97前套現了9百萬移民加國去了。

▼ 相片順序從電車總站開始,至春秧街尾兩位亞伯隊啤談心處
 


 





 


 



 


 



 


 


 

▼ 注意亞伯坐著的,是界石啊,另一面還可看到少少痕跡。
日子有功,石面已被他們的「羅友」磨得很平滑


▼ 此處右轉是北角道,有這家文具店,歷史悠久


在跑馬地讀中學時,偶爾也會乘坐電車到北角碼頭再轉乘渡輪返家,那時這段春秧街的電車路境況更糟,小販們的一盆盆乾貨濕貨全放在電車軌上。駛到的電車只好停下來,好讓他們捧著貨品暫時退後方能繼續前進。耐性少一點都不行,亦非常佩服電車司機們的好脾氣。

這幾年,調整了生活的步伐,學習去過慢活人生,因此愛上了乘電車。更愛坐在電車上層,用冷眼旁觀的心態,從高處下望這條街的市井風情,窺看在交易中的人間面譜,又是另一種感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