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電車新貌

近幾年愛上了搭電車(只限上層)。

有否留意近來有一新款電車投入服務? 這款電車內外都咁醒神!


曾幾何時,電車是按著這幾條既定的路線行走,亦已維持了好一段日子。
好處是,當電車還在老遠,只要認著路牌是:-

紅色底布的話,就是北角←→石塘咀 / 屈地街
(1953 北角至屈地街線投入服務,以紓緩筲箕灣線的擠迫。)










~北角春秧街

藍色就是筲箕灣←→上環街市




還有綠色是跑馬地←→堅尼地城
及大約1974-6年才投入服務的跑馬地←→筲箕灣










而黃/白(?)色就是銅鑼灣,銅鑼灣←→堅尼地城

自從2010年電車換了法國事頭之後,開始率性而行(純屬巧合?),路線估佢唔到,認顏色是行不通的哩。

但這也變成不太重要了,因路牌都會陸續改成營光兼雞乸咁大隻字會走的中英文。

不單止,它還懂得發聲提醒-下一站你將身處何處。

通曉兩文三語的它,簡直是香港人的典範。

翻新電車試行 徵收意見 2011年02月18日

【東方日報】逾百年歷史、滿載港人集體回億的電車昨以新形象示人。車廂設計經大翻新後的168號電車昨試行載客收集乘客意見。車廂最新設計原是下層向車頭的右邊由長直排改為獨立向前座椅,但遭車尾樓梯「頂住」影響舒適度,故改回傳統長直座椅,左排則設計為向前獨立座椅。電車公司表示,車廂設計未有最終定案,會繼續收集乘客意見。

香港電車公司早前公布斥資七千五百萬元翻新電車,更新車廂及車身十項設計,包括車架結構會由柚木變為鋁合金、下層由一字長直「面對面」長椅改為面向車頭的獨立座椅、傳統旋轉式閘門改為襟翼式閘門等。

電車公司昨安排經翻新的168號電車試行載客,但取消了下層右邊的獨立座椅設計,用回原有長直座位。電車公司人解釋,不少意見認為,右邊最尾獨立座椅礙於貼近樓梯令空間收窄,乘客坐得不舒適,該公司會繼續收集乘客對新車廂的意見再設計。

(會聽取用家建議,在設計上作出改良,很好啊!)
新聞發布-新型號電車啟用禮 2011年11月28日

香港電車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夏睿德在新型號電車啟用禮致辭時說:「新型號電車的啟用標誌着我們的電車服務展開嶄新一頁。」經過近一年的試行,公眾普遍歡迎新型號電車的設計,電車公司亦與不同持份者交流意見。

綜合了各種意見,電車公司今天很高興向公眾介紹共同努力的成果,新型號電車將正式投入服務。

有關新型號電車的主要特色和優點,詳情請參閱所附單張。
http://www.hktramways.com/files/factsheet-tram168-c.pdf

這是一輛結合現代內部設計與傳統車身外貌的電車。此改裝亦令電車傳統形象得以保存。

懷舊設計結合先進科技,新型號電車的設計務求令乘客更舒適及更安全,同時亦提升了環保節能的效。

↓ 兩架新型號電車#168及 #175試行了大半年之後,
2011年11月28日新款電車正式投入服務。


↓從此,看到更多新款靚靚電車 #1, #53, #108威風凜凜地在街上招搖過市。


↓新款電車的車廂,大致是按一貫沿用的設計而作了多處改良。


↓人體力學設計的座位






↓ 反射照明設備,置於車頂左面及椅背扶手
特別要一提的是前排打則坐的座位改了向前,
面前是塊通透大玻璃窗,睇景一流,讚!


↓ 玻璃窗也大了,很好啊!




↓在測試中的路牌


↓襟翼式閘門取代傳統三角旋轉閘門




↓最不喜歡這一款 2000 年千禧新電車,內外設計都同樣的差,
梗玻璃阻礙通風,整體都很膠 look,不大體,尤其那張KK哋彎型貼身設計的硬塑膠椅,很侷汗。
號碼 168 已被取代了,可能電車公司不再出這一款,太好了。


最喜歡過往兩篇網誌中提過的 #120,是全港唯一仍保留五十年代特色的電車,
每次見它、念它、又影吓它。120號電車  及  120號電車近照

還望電車公司千萬不要將 #120作任何改動,試想像一下,若將之換成營光路牌就會調子非常不搭,請100%保留原裝的面貌繼續讓它在大街上行走,服務市民大眾之餘,也可讓人♫♥懷緬過去♫♥常陶醉♫♥。

↓ 除了兩款復古開蓬電車(1987製造)可供出租舉行活動外,




↓這款編號120的電車偶爾也會客串一下作出租用途!


從網友的懷舊網誌看到很多五十年代開始在街上行走的這款電車的相片,
其實當時的和現今在行走的這架 #120 外形不是完全一樣,留意到嗎?


(從市民大眾的角度看,到目前這一刻,電車公司算是有良心的企業)
2011年06月7日香港電車公司實施新收費。成年人票價由2元增至2.3元;小童票價由1元增至1.2元;月票由170元增至200元。

65歲或以上的長者的票價在新車費生效一年後,即2012年6月7日起,由目前的1元調高至1.1元,而遊客票的票價則維持34元。

電車公司超過13年沒有調整車費,加上計劃斥資逾2億元推行改善項目,因而在去年向政府申請把成人票價由目前的2元調升至2.5元,加幅25%。

在不影響各個改善項目的大前提下,當局與電車公司達成共識,把成人票價修訂為2.3元,即加幅為0.3元,並以相若幅度修訂其他乘客群組的電車票價。






以前是平頭妝,現今多隻髻。

2012年4月15日

北角春秧街

郭春秧─北角春秧街的發展商
am730 (2012年01月19/20日)

香港北角有條春秧街,曾經是東區著名的街市。當年這裡最具特色的風景,是一輛電車夾在兩列排檔之間的人潮之中。

這條街與稻米無關,它的名字來自當地的開發商郭春秧。郭春秧又名郭禎祥,福建同安人。父親早逝,由母親撫養成人。16歲遠渡南洋,到荷屬東印度梭羅埠投靠伯父郭河東,在糖廠當學徒。郭春秧聰穎勤奮,很快就學會以機器製糖的技術。他親自改造傳統的榨糖設備和煮糖爐灶,成功提高生產效益,並因此晉升為經理。自此之後,郭春秧不斷拓展甘蔗的種植面積,同時擴建糖廠,引進先進製糖機器。不到幾年,郭春秧躍居當地四大糖商之一,他的春秧公司旗下的糖廠遍布荷屬東印度各埠,成為荷蘭糖商的勁敵。

郭春秧在南洋發跡之後,曾經回福建大力投資。他先後建設農場、糖廠和貿易行;又捐建小學,免費讓學生上學。同安一帶多年水利失修,旱災水災接踵而來,民不聊生。郭春秧捐出巨款創辦「嵩江孔聖大道會」,以儒家精神救濟鄉民;並且鋪路造橋,贈醫施藥,徹底解決了家鄉的困境。在家鄉大展拳腳期間,郭春秧開始涉足地產,參與廈門鼓浪嶼的開發建設,並準備到香港擴展糖業和地產兩方面的業務。 郭春秧回鄉創立的華祥糖廠,是福建第一間機器製糖廠,對當地糖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力。他從台灣引入甘蔗到福建栽種,與日治台灣結下了商緣。後來日本關東大地震,郭春秧捐出巨資賑災,深得日本政府嘉許。

1921年,郭春秧向香港政府投得北角電廠旁一幅面積達7萬5千平方呎的土地,計劃填海後興建糖廠。結果填海工程因兩次罷工而一再延誤,其間糖價不斷下跌,郭春秧惟有另覓出路,將填好的土地轉為地產項目。1930年代,郭春秧在北角新填地上開發300間店舖。政府將其中一條街命名為「春秧街」,以表揚郭春秧對當地的貢獻。

另外,臨海與電氣道相接的爪哇道,則得自郭氏興建的爪哇運糖碼頭。爪哇道後來改名為渣華道,坊間亦好以渣華糖商稱呼郭春秧。郭春秧在北角打造的新填地,是閩僑在香港發展地產的第一個大型項目。自1930年代起,大量閩僑遷入北角,形成一個俗稱「小福建」的社區,使原本供海浴玩樂的城市邊陲地帶,一變而為丁財兩旺的社區。郭春秧在香港成功拓展地產市場後,轉移到台灣投資茶業,並創辦茶廠和茶行,實行自產自銷。當時台北每年出口茶葉20萬箱,郭春秧佔了7萬多箱,成為日治台灣舉足輕重的商人。

劉智鵬作者為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兼香港地方志基金會秘書長。



為第一段作個補充,今天的春秧街仍是以「價平」及「貨齊」為東區知名街市。而一輛電車夾在兩列排檔之間的獨特風景,現在情況依然。排檔佔了行人道,行人被迫在馬路上行走,電車的叮叮響聲作提醒,行人左閃右避來配合。

▼ 相片順序從尾二站駛回電車總站,這已是整條春秧街
 


 


 


 








 


  


  

▼ 這張長椅是多功能的,晚上會變成一張單人床,四面通風,爽!
翻風落雨的話,頭尾掛番張膠布,又掂晒!
  


  

當有些人一廂情願希望此情此景可以繼續保留,是香港特色或集體回憶云云。
設身處地,若你是那些行人,你會常常為自己的反應快、身手好、避得到而心情大好嗎? 在這條路上行,絕不好受。更不堪的是,若你的家是位處這條街上,又會如何睇法?

記起在中環上班的上一份工,有一位女同事,嫁後就搬進這條街中間她夫家的住處,是兩個相連的獨立單位。她抱怨說,好一點的高跟鞋子都已收起了,亦很怕裙子會被踐污,這條污糟濕漉的街道是她回家必經之路,奈何?

惡劣的環境激發起奮鬥自強的那股動力真不能小看啊,從她為了搬離這個地方而買了第一層樓開始,如是者不停地樓換樓,到97前套現了9百萬移民加國去了。

▼ 相片順序從電車總站開始,至春秧街尾兩位亞伯隊啤談心處
 


 





 


 



 


 



 


 


 

▼ 注意亞伯坐著的,是界石啊,另一面還可看到少少痕跡。
日子有功,石面已被他們的「羅友」磨得很平滑


▼ 此處右轉是北角道,有這家文具店,歷史悠久


在跑馬地讀中學時,偶爾也會乘坐電車到北角碼頭再轉乘渡輪返家,那時這段春秧街的電車路境況更糟,小販們的一盆盆乾貨濕貨全放在電車軌上。駛到的電車只好停下來,好讓他們捧著貨品暫時退後方能繼續前進。耐性少一點都不行,亦非常佩服電車司機們的好脾氣。

這幾年,調整了生活的步伐,學習去過慢活人生,因此愛上了乘電車。更愛坐在電車上層,用冷眼旁觀的心態,從高處下望這條街的市井風情,窺看在交易中的人間面譜,又是另一種感受。